别被短视频吞噬你积极的人生

别被短视频吞噬你积极的人生
0x3ff18a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当你想做一件非常正常且对自己提升很有必要的事的时候,你的做事逻辑是:想法出现 -> 拿起手机 -> 打开了短视频 -> 忘记了要干什么 -> 结束了自我提升的机会。我和身边几位朋友都聊过这个话题,我身边朋友清一色都是“我靠一模一样”、“我以为只有我是这样”、“这不很正常吗”以及“现在大家都这样”!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究竟被什么洗脑了?我们还能回到从前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是积极向上的人,越容易在短视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每当我们下定决心专注工作和学习,手指却不听使唤地滑向那一个个充满诱惑的图标。互联网心理学(大家常说的网络心理学)家表明:这不是对象个人的意志力问题,这是一场被我们精心设计过的“注意力抢夺”。
像上文所说的一样,这绝非是你简单的意志力薄弱,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基于人类认知弱点的“注意力争夺战”。我们普通人面对的,是无数开发、设计工程师、算法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精心打造的“多巴胺陷阱”,它精准地把握权衡了大脑寻求即时奖励的机制。越是渴望自我提升、对生活抱有积极期待的人,往往越容易陷入这种“想努力却无力”的漩涡——因为追求“更好”的冲动,恰好被系统巧妙地转化并导流向了那个能提供“即时满足”的虚拟世界。
因此,当我们自责“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时,或许首先需要认清:这场较量并不公平。我们的对手,是旨在最大化占据用户时间的强大算法和产品逻辑。理解这场“战争”的机制,是我们重获专注力、找回自我主导权的第一步。
下面我从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简单分析一下当下的情况。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1 社会加速与时间的碎片化
现代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加速”。我们追求更快的工作节奏、更高效的学习方式以及更即时的信息反馈。这种对“速度”的所谓的崇拜,使得我们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短视频“短、平、快”的特性,恰好与这种碎片化的时间结构完美契合。它成为了填充通勤、排队、工作间隙这些“时间缝隙”的首选工具。本应用于休息或短暂放空的片刻,被短视频迅速占据,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利用这些时间。
1.2 社会结构变迁与情感需求的转移
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也为短视频的沉迷提供了土壤。
- 现实连接的弱化: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压的工作可能挤压了现实中的深度社交,使得一些人在线上寻求替代性的伪满足。对于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短视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填补情感空窗的方式。
- 虚拟社群的构建:短视频平台通过兴趣推荐,快速的帮助用户形成各种亚文化圈层,比如二次元文化圈。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归属感需求。然而,当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的互动时,可能反而加剧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
1.3 代际差异
尽管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现象备受关注,但需要认识到,短视频沉迷有向全年龄段扩展的趋势。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其沉迷的动因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中老年人可能因社会角色转变、生活空虚而沉迷,青少年可能出于好奇和 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而青壮年则可能用于缓解工作压力。单一地针对某一群体进行防治效果有限,需要社会整体的关注和差异化的引导。
1.4 自我价值重塑
短视频也深刻地改变了文化传播和消费的形态。它赋予了草根创作者更大的发声平台,促进了传统文化(如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化传播。但另一方面,文化内容在短视频传播中也可能被简化和娱乐化,一些低俗、炫富的内容可能对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从经济层面来看
现在大部分人提倡的流量就是收益,这句话没有错,我很认可,但如果任何流量都可以转化为收益,那么我只要翻拍刑法的每一条,我一定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流量和收益。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如果短视频中充斥着巨量的原本是用于限制人道德底线的内容,结果会有多可怕?你也不要和我较真说现在监管力度很严格,力度严格也只是“事后买药”。
2.1 流量经济的本质与个体
我们身处一个所谓“流量为王”时代,大家注意,是“所谓”!短视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算法推荐和即时反馈机制,成为流量争夺的主战场。在这里,注意力是稀缺资源,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形成“吸睛即吸金”的短期效应。平台通过精准的算法分析用户的兴趣点,不断推送高刺激性的内容,而内容创作者在流量诱惑下,往往优先选择博眼球的策略,例如制造戏剧冲突、煽动情绪或生产低质快消内容。这种机制表面上赋予用户“选择自由”,实则将人困于信息茧房[1]中。
系统不断强化你的口味、你的偏好,让你看到的全是“想看的”,而非“要看的”。结果,许多原本积极的人发现自己陷入矛盾:明明想专注工作或者学习时,手指却不自觉滑向短视频入口。这不是单纯的意志力薄弱,而是多巴胺奖赏系统被系统性劫持的表现。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短视频的高频切换(平均3-5秒一个画面)会持续激活大脑的奖励中枢,抑制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控制),长期下来,人对即时反馈的依赖越来越强,而对深度工作的耐心急剧退化。更严重的是,这种机制催化了人性的懒惰,放大了比较心理,使人在虚拟满足中失去独立思辨能力。
如果你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请看这张表:
| 特性 | 作用机制 | 具体表现与后果 | 与物质成瘾的类比 |
|---|---|---|---|
| 大脑奖赏系统劫持 | 短视频的快速、新奇刺激持续激活多巴胺分泌,构建“行为-即时奖赏”的强链接。 | 大脑适应高水平刺激,对阅读、思考等需要努力才能获得回报的活动兴趣骤减,形成渴求效应。 | 与毒品类似,直接、强力地激活多巴胺奖赏通路,导致耐受性增强,需要更长时间、更刺激内容来获得同等快感。 |
| 认知控制功能抑制 | 高频刺激抑制负责理性控制、决策和专注力的前额叶皮层活动。 | 注意力碎片化,难以持续专注;执行力下降,拖延症加重;深度思考能力退化。 | 如冰毒、可卡因等也会导致前额叶功能受损,判断力、控制力下降。 |
| 算法与“信息茧房” | 推荐算法基于用户偏好进行精准、无限的“投喂”,创造高度个性化的舒适区,屏蔽异质信息。 | 思维被固化,认知范围变窄(信息茧房);将平台构建的虚拟环境当作现实,独立思考能力减弱。 | 类似于一种“行为操控”,通过预测和迎合用户的喜好,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引导,削弱自主选择能力。 |
| 人性的利用与放大 | 设计机制充分利用了人性中对即时满足、懒惰和社交认同的渴望。 | 倾向于不费力地获取快感(懒惰);在社交媒体的比较中产生焦虑或虚荣(比较心理),需不断从外部获得确认。 | 与赌博的机制更相似,利用“间歇性强化”原理(不确定的奖励)使人产生强烈依赖,行为难以消退。 |
短视频平台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不断强化我们的偏好,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中。在我家里时常会出现一种极度影响家庭和谐的情况发生。
我经常因为一句话或一件事(没有录音没有拍照,甚至没有使用手机)收到与之相关联的商品推荐,关联性非常高,比如前一周我的朋友在小区捡到一只英短猫,因为他家本来就有(猫名)金豆了,无法再容纳一只猫在同一个空间“斗争”了,为了避免这只猫继续流浪或被送到救助站,外加这只猫品种也不错,我就接收了。自此之后我每天收到无数次的猫砂、猫粮、猫草等等等等的商品推荐、直播间推荐。点击不感兴趣都没有什么效果。
而我父母成天便是“如何在极短时间搞到几个小目标”、“子女教育一定要恨——所谓棍棒出孝子”、炒股推荐等等等等。
而更年长的一辈爷爷奶奶,每天便是“某某村九旬老人被子女遗弃”、“某某村惊天大案某某弑父弑母”等等等等。
父母让我少买网上的低价劣质产品,而他们搬回家的快递要比山还高,老辈总幻想没有工作能力的自己会被“抛弃”,每次见面都会说手机上谁谁谁简直不是人,爹娘都会抛弃、挨打,而父母听到就成了另外的画风,“怎么?谁要抛弃你们吗?不会给你们吃喝住吗?”每次看似的不起眼争吵时间久了也会成大问题!
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的本质一定是好的,但经过资本家的调教变成了收割人性的敛财工具。中国优秀的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推流是少的可怜。阶级斗争和财富平均却让他们说的是头头是道。试问?有多少家庭一顿早餐能消费掉2-3万元?在短视频中好像是绝大多数吧?抱歉,写到这里我参杂了太多个人情感以及不满,但我无能无力改变这个现实,我也无法左右大家的意志。我只想说去其糟粕去其精华是我们该干的事情,如果没有精华那就该放下手机去书店逛逛了。
三、重获专注
吐槽了太多现在该来说说应对之法了。
要摆脱短视频的控制,关键在于理解自律的本质。心理学中的“白熊问题[2]”告诉我们:越是压制某个念头,它越会挥之不去。因此,与其强行戒断,不如重新规划我们与短视频的关系。
-
设立专注时段,我认为重建深度工作能力的关键。每天安排不受打扰的工作时间,手机打开飞行模式,专注于单一任务。这件事刚开始的时候一定会充满困难,但坚持下来,大脑将重新适应深度思考的状态。其实我坚持写博客也是因为我想戒掉短视频,奈何现在有一部分社交也存在于此,就像没有人能戒掉微信吧。
-
优化视频食谱也很重要。就像注重饮食健康一样,我们需要精心筛选信息源,取消关注低质内容,主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将被动接受推荐转为主动搜索获取,带着明确目的使用短视频。
-
最狠的操作方法是其实是实施断舍离。连续 7 天将短视频使用时间严格控制在最低限度,用优质信息输入和深度工作替代无目的乱刷。同时,打造一个有利于专注的环境,如使用专注类 App、设置飞行模式、明确划分工作与娱乐空间。
-
最重要的是,培养对生活的控制感。心理学研究发现,拥有高控制感的人往往会感觉自己更年轻、更有活力。当我们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时,自然会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
短视频只是生活的调味品,而非主食。真正积极的人,懂得将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到能够带来持续成长和满足感的活动中。当我们重新掌握注意力的主导权,就能在信息浪潮中保持内心的秩序与工作的效率,成为一个真正的“积极行动者”,而非“积极废人”。
四、最后
信息如此高密度发达的今天请大家永远不忘初心地记住,不论 AI 也好,短视频的推荐算法也罢,它们的产生都是对“人”这个主体对象进行服务的一个特殊实例,我们人类永远是一个具体而又真实的实体,而算法只是服务我们成长的附庸归属,就像汽车永远是载着我们前进的工具,而它不能主导我们想要去往的远方。
祝大家拥有属于自己的,充实且幸福的每一天!










